中小制造企业面临哪些生存困境?业内人士揭秘行业内幕

最近,一篇关于ISO审核员的故事在网上流传,内容生动鲜活,小编阅后思考颇多,特意在此将个人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大家。说不定你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家公司的影子。

某珠三角企业:主营相册相框等工艺品

这是一家有150人左右的企业,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相框。大部分订单是欧美的出口订单,小部分订单是国内订单或非洲、中东的订单。

听老板说,这两年的业绩都不如2011年的三分之一,而且不仅订单减少,单个产品的利润也大幅缩减,所以老板不得不裁掉一些员工,变相降低一些员工的工资,同时也取消了很多原有的员工福利。这样下来,虽然辛苦点,但还能有盈利。

老板对以后的行情不抱乐观的态度,考虑过随时关掉企业,现在还在坚持的原因,是想赌国家会给好的政策,比如贷款支持、经济刺激、刺激出口等等。

小编点评:这家企业是一家典型的外贸企业,如今企业经营陷入泥潭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没有技术含量,企业转型升级慢。要想在困境中突围,一方面要升级研发新产品,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营销推广提升品牌价值。

某广州周边企业:主营陶瓷餐具

这家企业规模不大,只几十人,老板和老板娘都身兼数职,硬件设施就是几间办公室加厂房,不过有一大半的设备都已经停用了。

2009年到2013年,这家企业效益相当好,巅峰时期工人有200人。订单根本做不完,价钱也是水涨船高,利润相当可观。那时候日子过的好,也没想过规范化管理、提升质量、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。

直到2014年,企业效益开始下滑,辞退了很多人,也停用了很多设备,现在就剩一个技术师傅带领一些熟练工人了。

老板说,他不想这个厂倒掉,毕竟是自己一手办起来的。但是他知道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量赚钱,而是要转变为靠质量生存。

小编点评:中国的陶瓷餐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的。在国内生存环境日益逼仄的情况下,这家企业完全可以考虑通过外贸电商推广来打开海外市场,开辟新的客户来源。

某深圳企业:主营锂电池

这家企业规模有200人左右,老板是江西人,四十几岁,为人相当实在。工厂是由最开始的几个人的小作坊逐步做到现在规模的,主营业务就是锂电池的生产和销售。

最开始他们只是做锂电池的小配件,后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种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,他们赚到了钱,就趁机扩大了规模,最多的时候人数有300多人。由于这两年同类的厂新增了不少,竞争变得激烈,订单被抢,所以也在裁员。

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,这家企业也获得不少实惠。据说老板准备转型升级,生产一些更高端精密的配件或技术含量更高的电池,但目前苦于缺少人才和资金,一直在等待机会。

小编点评:这家企业的老板非常有战略眼光,已经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准备。但是在深耕产品的同时,也要注意打造品牌和拓展市场,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营销型网站,吸引一带一路新兴国家的买家。

某珠三角外资企业:主营手机电脑汽车零配件

这家企业主营业务是手机电脑汽车等行业的零配件,人数有1500人左右,主要客户都是一些知名品牌。

这家企业基础设施比较健全,设备也比较先进,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一般小厂好很多,据说待遇也高不少,管理也是井井有条。

听老板说,虽然现在市场整体趋势下滑,但他们企业的效益并没受到太多影响,因为他们的客户大部分是一些外资企业,都比较稳定,他们的产品也相对技术含量高些,其他厂想效仿也很难。不过据说他们已经有了新的规划,准备逐步把投资引到东南亚去,因为现在大陆的人工工资涨了很多,再伴随着政府优惠政策的到期,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。

小编点评:这家企业规模较大,产品有技术含量,但是也试图通过产业转移来解决成本攀升的问题。其实,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东南亚小国政局不稳、基础设施差、转移成本高等风险,与其冒这么大的风险,不妨尝试运用“互联网+”的手段创新营销方式,打开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。

某福建国企:主营石油行业相关产品

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,2008年到2013年,由于国际石油飙涨,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,而且利润又高,基本就是躺着赚钱,员工福利也是特别的好。

但是到了2014年就开始下滑了,由于是国企,即使已经亏损严重了,还是要继续生产,目前每年亏损在一个亿左右,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是直线下降。

这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,其实他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,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也可以做,而且在价格上也更有竞争力。企业也计划过裁员,但是各个环节阻力非常大,一个裁员计划,搞了五年也没裁掉一个人。

小编点评:国企虽然比民营中小企业有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,但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不得不转型升级,关键时刻更要拥抱互联网,才能重新发现、挖掘新的商机。
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